進化論和網路的進化

聖彼得堡,2012
文本不是關於網路上的哲學,也不是關於網路的哲學──其中哲學和網路是嚴格分開的:文本的第一部分專門討論哲學,第二部分專門討論網路。 「進化」的概念作為兩個部分之間的連結軸:對話將集中於 進化論 以及關於 網路演變。 首先,將展示哲學——帶有「奇點」概念的全球進化論哲學——如何不可避免地引導我們認為網路是未來後社會進化系統的原型; 然後網路本身,或者更確切地說,它的發展邏輯,將確認哲學討論看似純粹的技術話題的權利。

技術奇點

數學家和作家弗諾·文奇引入了帶有“技術”綽號的“奇點”概念,以指定文明發展時間軸上的一個特殊點。 根據著名的摩爾定律(根據該定律,電腦處理器中的元件數量每18 個月就會翻一番),他做出了這樣的假設:到2025 年(大約10 年)左右,電腦晶片的計算能力應等於人腦(當然,純粹是形式上的 - 根據預期的操作次數)。 文奇表示,在這個邊界之外,有一些不人道的東西,一種人工超級智能,正在等待著我們(人類),我們應該仔細考慮我們是否能夠(以及我們是否應該)阻止這種攻擊。

進化行星奇點

在幾位科學家(帕諾夫、庫茲韋爾、斯努克斯)對加速進化的現象進行了數值分析之後,人們對奇點問題產生了第二波興趣,即縮短進化危機之間的周期,或者,有人可能會說,「革命」在地球的歷史上。 這些革命包括氧災難和相關的核細胞(真核生物)的出現; 寒武紀爆發-按照古生物學標準,幾乎是瞬時的,形成了各種多細胞生物,包括脊椎動物; 恐龍出現和滅絕的時刻; 原始人類的起源; 新石器時代與城市革命; 中世紀初期; 工業和資訊革命; 兩極帝國主義體系的崩潰(蘇聯的崩潰)。 結果表明,所列出的以及我們星球歷史上的許多其他革命性時刻都符合某種模式公式,該模式公式在 2027 年左右有一個單一的解決方案。 在這種情況下,與文奇的推測性假設相反,我們面對的是傳統數學意義上的「奇點」——根據經驗推導的公式,此時危機的數量變得無窮大,而且它們之間的差距往往會縮小。為零,即方程式的解變得不確定。

顯然,指出進化奇點向我們暗示了比電腦生產力的平庸增長更重要的事情——我們知道我們正處於地球歷史上重大事件的邊緣。

政治、文化、經濟奇點是文明絕對危機的因素

對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科學領域的分析也顯示了當前歷史時期(未來 10-20 年)的特殊性(由我在《結束歷史。 政治、文化、經濟的單一性是文明的絕對危機──對未來的樂觀展望》):在科技進步的條件下,現有發展趨勢的延伸不可避免地會導致「單一」的情況。

現代金融經濟體系本質上是協調時空分離的商品生產和消費的工具。 如果我們分析網路通訊手段和生產自動化的發展趨勢,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隨著時間的推移,每一次消費行為都會在時間上盡可能接近生產行為,這必將消除非常需要現有的金融和經濟體系。 也就是說,現代資訊科技已經接近這樣的發展水準:特定單一產品的生產將不再由消費市場的統計因素決定,而是由特定消費者的訂單決定。 這也將成為可能,因為生產單一產品的工作時間成本的自然減少最終將導致該產品的生產將需要最小的努力,並減少到行動的情況訂購。 而且,由於技術進步,主要產品不是技術設備,而是其功能—程序。 因此,資訊科技的發展既顯示了未來現代經濟體系絕對危機的必然性,也顯示了為生產和消費的新協調形式提供明確的技術支援的可能性。 將所描述的社會歷史轉型時刻稱為經濟奇點是合理的。

關於即將到來的政治奇點的結論可以透過分析時間上分開的兩個管理行為之間的關係來獲得:做出具有社會意義的決策並評估其結果——它們往往會趨同。 這主要是因為,一方面,純粹出於生產和技術原因,做出具有社會意義的決策與獲得成果之間的時間間隔正在穩步縮短:從幾個世紀或幾十年前縮短到數年、數月或數天。現代世界。 另一方面,隨著網路資訊科技的發展,主要的管理問題將不再是決策者的任命,而是對結果有效性的評估。 也就是說,我們不可避免地會遇到這樣一種情況,即向每個人提供做出決定的機會,並且對決定結果的評估不需要任何特殊的政治機制(例如投票)並且自動進行。

除了技術、經濟和政治奇點之外,我們還可以談論一種完全明確地表現出來的文化奇點:從連續的藝術風格的整體優先性(其繁榮期縮短)到平行、同時存在的轉變。文化形式的全部可能的多樣性,個人創造力的自由以及對這種創造力的產品的個人消費。

在科學和哲學中,知識的意義和目的發生了從形式邏輯系統(理論)的創造到整體個人理解的增長,再到所謂後科學常識或後科學常識的形成的轉變。 - 獨特的世界觀。

奇點是進化期的結束

傳統上,關於奇點的討論——無論是與人工智慧奴役人類的擔憂相關的技術奇點,還是源自於對環境和文明危機分析的行星奇點——都是從災難的角度進行的。 然而,基於一般進化論的考慮,人們不應該將即將到來的奇點想像成世界末日。 更合乎邏輯的假設是,我們正在處理地球歷史上一個重要、有趣但並非獨特的事件——向新的進化層次的過渡。 也就是說,當推斷地球、社會和數位技術的發展趨勢時出現的許多單一解決方案表明地球全球歷史中下一個(社會)進化階段的完成以及新職位的開始-社會一。 也就是說,我們正在處理一個歷史事件,其重要性相當於從原始生物進化到生物進化(約4億年前)以及從生物進化到社會進化(約2,5萬年前)的轉變。

在上述過渡期間,也觀察到了奇怪的解決方案。 因此,在從進化的原始生物階段過渡到生物階段的過程中,新有機聚合物的隨機合成序列被其複製的連續規則過程所取代,這可以被稱為「合成奇點」。 向社會階段的過渡伴隨著「適應的奇異性」:一系列的生物適應發展成為適應性裝置的生產和使用的連續過程,即使人幾乎可以立即適應任何環境變化的物體。環境(天氣變冷了-穿上皮大衣,開始下雨了-打開了雨傘)。 表示完成的單一趨勢 社會的 進化階段可以解釋為「智力創新的奇點」。 事實上,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我們一直在觀察這種奇點,將一系列先前相隔很長一段時間的個人發現和發明轉變為連續不斷的科學和技術創新流。 也就是說,向後社會階段的過渡將表現為創造性創新(發現、發明)的連續出現及其不斷產生的替代品。

從這個意義上說,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談論人工智慧的形成(即形成,而不是創造)。 就像社會生產和適應性裝置的使用可以稱為「人工生命」一樣,從有機合成的不斷再生產的角度來看,生命本身也可以稱為「人工合成」。 一般來說,每次進化轉變都與確保先前進化水平的基本過程以新的、非特定的方式發揮作用有關。 生命是化學合成的非化學複製方式;智力是確保生命的非生物方式。 繼續這個邏輯,我們可以說,後社會制度將是一種「不合理」的保證人類智力活動的方式。 不是「愚蠢」的意思,而只是與人類智慧活動無關的形式。

基於所提出的演化層次邏輯,人們可以對人的後社會未來(社會系統的要素)做出假設。 正如生物過程並沒有取代化學反應,而實際上僅代表化學反應的複雜序列,正如社會的運作並不排除人類的生物(生命)本質一樣,後社會體係不僅不會取代人類智能,但不會超越它。 後社會系統將在人類智慧的基礎上發揮作用並確保其活動。

利用新進化系統(生物、社會)的轉變模式的分析作為全球預測的方法,我們可以指出即將到來的後社會進化轉變的一些原則。 (1)舊制度在新的個體-人類和人類形成過程中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在演化過渡到新的階段後,將保留其社會組織的基本原則。 (2)向後社會體系過渡的非災難性-這種過渡不會表現為現有演化體系結構的破壞,而是與新層次的形成有關。 (3)前一個演化系統的要素絕對包含在後一個演化系統-人的運作中,將確保後社會系統的持續創造過程,維持其社會結構。 (4)不可能根據先前的演化系統來發展新的演化系統的原則-我們沒有也不會有描述後社會系統的語言或概念。

後社會系統與資訊網絡

所有描述的奇點變體都表明即將到來的進化轉變,都以某種方式與科學技術進步,或更準確地說與資訊網絡的發展有關。 Vinge 的技術奇點直接暗示了人工智慧的誕生,這是一種能夠吸收人類活動所有領域的超級智慧。 當革命性變化的頻率、創新的頻率被認為變得無限時,描述行星演化加速的圖表達到了一個奇點,這再次與網路技術的某種突破聯繫在一起是合乎邏輯的。 經濟和政治奇點——生產和消費行為的結合、決策時刻及其結果評估的整合——也是資訊產業發展的直接後果。

對以往演化轉型的分析告訴我們,後社會制度必須在社會制度的基本要素──非社會(非生產)關係所聯合的個體心靈上實施。 也就是說,正如生命必然透過非化學方法(透過再生產)保證化學合成一樣,理性也必然透過非生物方法(透過生產)保證生命的再生產,所以後社會制度必須被認為是透過非社會方法必然確保智能生產的東西。 現代世界的這種系統的原型當然是全球資訊網路。 但正是作為一個原型——為了突破奇點,它本身仍然必須經歷不只一次的危機,才能轉變為自給自足的東西,有時被稱為語義網。

多世界真理論

討論後社會系統的可能組織原則和現代資訊網絡的轉型,除了進化論的考慮外,還需要確定一些哲學和邏輯基礎,特別是關於本體論和邏輯真理之間的關係。

在現代哲學中,存在著幾種相互競爭的真理理論:對應理論、獨裁理論、實用理論、傳統理論、連貫理論以及其他一些理論,包括緊縮理論,它否認了「真理」概念的必要性。 很難想像這種情況是可以解決的,最終可能會導致其中一種理論的勝利。 相反,我們必須理解真理相對性原理,該原理可以表述如下: 一個句子的真實性只能在許多或多或少封閉的系統之一的範圍內被陳述,在文章中“多世界真理論「我建議打電話 邏輯世界。 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顯而易見的是,為了斷言我們所說的句子的真實性,在我們自己的本體論中,陳述了個人現實中的某種事態,不需要參考任何真理理論:該句子是真實只是因為嵌入我們的本體論、我們的邏輯世界。 顯然,還存在著超個人的邏輯世界,即由一種或另一種活動(科學、宗教、藝術等)聯合起來的人們的廣義本體論。而且顯然,在這些邏輯世界中的每一個中,句子的真實性都被具體記錄- 根據它們包含在特定活動中的方式。 某種本體論中活動的特殊性決定了固定和生成真實句子的方法集:在某些世界中,威權方法占主導地位(在宗教中),在另一些世界中,它是連貫的(在科學中),在其他世界中,它是傳統的(在道德、政治方面)。

因此,如果我們不想將語意網路限制為僅描述某一特定領域(例如,物理現實),那麼我們首先必須從以下事實出發:它不能有一種邏輯、一種真理原則——網路必須建立在相交的平等原則之上,但邏輯世界從根本上不能相互還原,反映了所有可想像的活動的多樣性。

活動本體

在這裡,我們從進化哲學轉向網路的演化,從假設的奇點轉向語意網路的功利主義問題。

建構語意網絡的主要問題很大程度上與其設計者對自然主義、科學哲學的培養有關,即試圖創造反映所謂客觀現實的唯一正確的本體論。 很明顯,這個本體論中的句子的真實性必須根據統一的規則,根據普遍真理理論(這通常意味著對應理論,因為我們正在談論句子與某些“客觀現實”的對應關係)來確定。 ) 。

這裡應該問一個問題:本體論應該描述什麼,它所對應的「客觀現實」是什麼? 稱為世界的一組不確定的對象,還是一組有限對像中的特定活動? 我們感興趣的是什麼:一般的現實或旨在實現特定結果的一系列行動中事件和物體的固定關係? 在回答這些問題時,我們必須得出這樣的結論:本體論只有作為活動(動作)的本體論是有限且排他性的才有意義。 因此,談論單一本體是沒有意義的:有多少本體就有多少活動。 沒有必要發明本體論;它需要透過將活動本身形式化來識別。

當然,很明顯,如果我們談論的是地理物體的本體論、導航的本體論,那麼對於所有不以改變景觀為重點的活動來說都是一樣的。 但如果我們轉向物件與時空座標沒有固定聯繫、與物理現實無關的領域,那麼本體就會不受任何限制地繁殖:我們可以做飯、蓋房子、創建訓練方法,編寫一個程序政黨,以無限多種方式將單字連接成一首詩,每種方式都是一個單獨的本體。 透過對本體(作為記錄特定活動的方式)的這種理解,它們可以而且應該僅在該活動中創建。 當然,前提是我們談論的是直接在電腦上執行或記錄在電腦上的活動。 很快就再也沒有其他人了; 那些不會被「數位化」的東西我們不應該特別感興趣。

本體作為活動的主要結果

任何活動都由在固定主題區域的物件之間建立聯繫的單獨操作組成。 行動者(下文中我們傳統上稱他為用戶)一遍又一遍地——無論是寫一篇科學文章、用數據填充表格、制定工作時間表——執行一套完全標準的操作,最終導致實現一個固定的結果。 在這個結果中他看到了他的活動的意義。 但如果你的立場不是局部功利主義的,而是系統性全球性的,那麼任何專業人士工作的主要價值不在於下一篇文章,而在於寫作它的方法,在於活動的本體論。 也就是說,語意網絡的第二個基本原則(在「應該有無限數量的本體;有多少活動,就有多少本體」的結論之後)應該是這樣的論點: 任何活動的意義不在於最終的產品,而在於其實施過程中所記錄的本體.

當然,產品本身,例如一篇文章,就包含著本體——它本質上就是文本所體現的本體,但在這樣一種凍結的形式下,產品很難從本體上進行分析。 正是在這塊石頭——活動的固定最終產品——上,語義方法才發揮了作用。 但應該清楚的是,只有當您已經擁有該特定文本的本體論時,才有可能識別該文本的語義(本體論)。 即使對於一個人來說,理解本體論略有不同(術語、概念網格發生變化)的文本也很困難,對於程式來說更是如此。 然而,從所提出的方法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不需要分析文本的語義:如果我們面臨著識別某個本體的任務,那麼就不需要分析固定的產品,我們需要轉向直接到活動本身,在活動期間它出現了。

本體解析器

從本質上講,這意味著有必要創建一個軟體環境,該環境既可以作為專業使用者的工作工具,又可以作為記錄其所有操作的本體解析器。 使用者不需要做任何事情,而不僅僅是工作:創建文本大綱、編輯它、搜尋來源、突出顯示引用、將它們放在適當的部分、製作腳註和註釋、組織索引和同義詞庫等。等等。最大的附加操作是標記新術語並使用上下文功能表將它們連結到本體。 儘管任何專業人士都會對這種額外的「負擔」感到高興。 也就是說,任務非常具體: 我們需要為任何領域的專業人士創建一個他無法拒絕的工具,這個工具不僅可以讓你執行處理各種資訊的所有標準操作(收集、處理、配置),還可以自動將活動形式化,建構該活動的本體,並在累積「經驗」時進行修正。

物件宇宙和集群本體

 顯然,只有滿足第三個原則,所描述的構建語義網路的方法才會真正有效:所有創建的本體的軟體相容性,即確保它們的系統連接性。 當然,每個使用者、每個專業人員都會創建自己的本體並在其環境中工作,但是根據資料和組織的意識形態,各個本體的兼容性將確保創建一個單一的本體。 物體的宇宙 (數據)。

各個本體的自動比較將允許透過識別它們的交叉點來創建主題 集群本體 – 物件的分層組織的非個體結構。 個體本體與群集本體的交互作用將顯著簡化使用者的活動、指導和修正它。

物體的唯一性

語意網絡的一個基本要求應該是保證對象的唯一性,否則就不可能實現個體本體的連結性。 例如,任何文字都必須以單一副本的形式存在於系統中 - 然後它的每個連結、每個引用都將被記錄:使用者可以追蹤文字及其片段在某些群集或個人本體中的包含情況。 顯然,「單一副本」並不是指將其儲存在一台伺服器上,而是為物件分配一個不依賴其位置的唯一識別碼。 也就是說,必須實現唯一物件的體積有限性及其在本體中的組織的多樣性和非有限性的原則。

使用者中心主義

根據所提出的方案組織語義網絡的最根本的結果將是拒絕站點中心主義——互聯網的面向站點的結構。 物件在網路上的出現和存在僅意味著為其分配唯一的標識符,並包含在至少一個本體中(例如,發布該物件的使用者的個人本體)。 物件(例如文字)不應在 Web 上有任何位址 - 它不會與網站或頁面綁定。 存取文字的唯一方法是在某些本體中找到文字後將其顯示在使用者的瀏覽器中(或作為獨立對象,或透過連結或引用)。 網路變得完全以用戶為中心:在用戶連接之前和之外,我們只有一個物件宇宙和建立在這個宇宙上的許多集群本體,並且只有在連接之後,宇宙才會根據用戶本體的結構進行配置 -當然,可以自由切換“觀點”,切換到其他、鄰近或遙遠本體的位置。 瀏覽器的主要功能不是顯示內容,而是連接到本體(集群)並在其中導航。

這種網路中的服務和商品將以單獨物件的形式出現,最初包含在其所有者的本體中。 如果使用者的活動確定了對特定物件的需求,那麼系統會自動建議該物件。 (事實上,上下文廣告現在按照這種方案運作- 如果您正在尋找某些東西,您將不會沒有報價。)另一方面,對某些新物件(服務、產品)的真正需求可能會透過以下方式揭示:分析群集本體。

當然,在以使用者為中心的網路中,所提議的物件將作為內建小工具呈現在使用者的瀏覽器中。 若要查看所有報價(製造商的所有產品或作者的所有文字),使用者必須切換到供應商的本體,該本體會系統性地顯示外部使用者可用的所有物件。 很明顯,網路立即提供了熟悉集群生產者本體的機會,以及最有趣和最重要的內容,即有關該集群中其他用戶行為的資訊。

結論

因此,未來的資訊網路呈現為一個由獨特物件組成的宇宙,其上建構有單獨的本體,並組合成集群本體。 物件僅在包含在一個或多個本體中時才在網路上被定義並可供使用者存取。 本體主要是透過解析使用者活動自動形成的。 對網路的存取被組織為使用者在他自己的本體中的存在/活動,並且可以擴展它並移動到其他本體。 最有可能的是,所描述的系統不再被稱為網路——我們正在處理一個特定的虛擬世界,這個宇宙僅以使用者個人本體的形式部分呈現給使用者——一個私有的虛擬實境。

*
總之,我想強調的是,即將到來的奇點的哲學和技術方面都與所謂的人工智慧問題沒有任何關係。 解決具體的應用問題永遠不會導致創造出完全可以稱為智慧的東西。 而構成下一個進化層次功能本質的新事物將不再是智慧──既不是人工的,也不是自然的。 相反,更正確的說法是,只要我們能用人類的智力來理解它,它就是智慧。

在創建本地資訊系統時,人們應該只將其視為技術設備,而不要考慮哲學、心理學,尤其是倫理、美學和全球災難方面。 儘管人文主義者和技術專家無疑都會這樣做,但他們的推理不會加速或減慢解決純粹技術問題的自然過程。 對世界整個進化運動和即將到來的等級轉變內容的哲學理解將伴隨著這一轉變本身。

轉變本身將是技術性的。 但這不會因為私人的明智決定而發生。 並根據總體決定。 克服了臨界質量。 智能將體現在硬體上。 但不是私人情報。 並且不在特定設備上。 他將不再是個智力者。

PS 嘗試實施該項目 noospherenetwork.com (初始測試後的選項)。

文學

1.弗諾文奇。 技術奇點, www.computerra.ru/think/35636
2.A.D.帕諾夫。 行星進化週期完成了嗎? 哲學科學,第 3-4 期:42-49; 31-50,2005 年。
3. 博爾達切夫 A.V. 結束歷史。 政治-文化-經濟的單一性是一場絕對的文明危機。 樂觀展望未來。 聖彼得堡,2008 年。
4. 博爾達切夫 A.V. 全球進化層次的結構。 聖彼得堡,2008 年。
5. 博爾達切夫 A.V. 創新。 符合進化範式的判斷,聖彼得堡:聖彼得堡出版社。 大學,2007 年。 - 256 頁。

來源: www.habr.com

添加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