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3.0。 從網站中心主義到用戶中心主義,從無政府主義到多元化

正文總結了作者在報告中表達的想法“進化論和網路的進化“。

現代網路的主要缺點和問題:

  1. 在缺乏可靠的搜尋原始來源的機制的情況下,重複重複的內容會導致網路災難性的過載。
  2. 內容的分散性和不相關性意味著不可能按主題、更不可能按分析層次進行詳盡的選擇。
  3. 內容呈現形式對出版商的依賴(通常是隨機的,追求自己的目標,通常是商業目標)。
  4. 搜尋結果與使用者本體(興趣結構)之間的聯繫較弱。
  5. 存檔網路內容(特別是社交網路)的可用性低且分類不良。
  6. 專業人員很少參與內容的組織(系統化),儘管他們根據其活動的性質每天都在從事知識的系統化,但他們的工作結果僅記錄在本地電腦。


網路混亂和無關的主要原因是我們從Web 1.0繼承的網站設備,其中網路上的主要人物不是資訊的擁有者,而是資訊所在位置的所有者。也就是說,內容的物質載體的意識形態被轉移到網路上,其中主要的是地點(圖書館、資訊亭、柵欄)和物體(書籍、報紙、紙),然後才是它們的內容。但與現實世界不同,虛擬世界的空間不受限制且成本低廉,因此提供資訊的地方數量已超過獨特內容單元的數量幾個數量級。 Web 2.0 部分修正了這種情況:每個使用者都獲得了自己的個人空間 - 社交網路上的帳戶以及在一定程度上配置它的自由。但內容唯一性的問題只會變得更加嚴重:複製貼上技術使資訊重複的程度增加了幾個數量級。
克服現代互聯網的這些問題的努力集中在兩個有些相互關聯的方向上。

  1. 透過對跨站點分發的內容進行微格式化來提高搜尋準確性。
  2. 建立可靠內容的「儲存庫」。

當然,與指定關鍵字的選項相比,第一個方向可以讓您獲得更相關的搜索,但並不能消除內容重複的問題,最重要的是,不能消除偽造的可能性——資訊的系統化通常是由其所有者完成的,而不是由作者完成的,當然也不是對搜尋相關性最感興趣的消費者完成的。
第二個方向的發展(Google, 自由基地網站, 長城 等等)使得獲得明確可靠的資訊成為可能,但僅限於可能的領域——在沒有統一標準和數據系統化共同邏輯的領域,知識多元化問題仍然存在。在資料庫中取得、系統化和包含新的(當前)內容的問題很難解決,這是現代面向社會的網路中的主要問題。

報告中提出了哪些以使用者為中心的主動方法的解決方案“進化論和網路的進化»

  1. 拒絕網站結構-網路的主要元素應該是內容單元,而不是其位置;網路節點必須是用戶,有一組相對於他配置的內容單元,可以稱為用戶本體。
  2. 邏輯相對主義(多元主義),它指出不可能存在用於組織資訊的單一邏輯,並認識到即使在同一主題內也需要非有限數量的實際上獨立的本體論集群。每個簇代表某個使用者(個人或廣義)的本體。
  3. 一種主動建構本體的方法,意味著本體(簇結構)是在內容生成者的活動中形成和體現的。這種方法必然需要將網路服務從內容生成重新定位到本體生成,這本質上意味著創建用於在網路上實施任何活動的工具。後者將使您能夠吸引許多專業人士加入該網絡,以確保其正常運作。

最後一點可以更詳細地描述:

  1. 本體是由專業人員在其專業活動過程中創建的。該系統為專業人員提供了輸入、組織和處理任何類型資料的所有工具。
  2. 本體論是在專業人士的活動中揭示的。現在這已成為可能,因為任何活動的大部分操作都是在電腦上執行或記錄的。專業人士不應該建立本體;他應該在軟體環境中行動,軟體環境同時是他活動的主要工具和本體生成器。
  3. 本體成為活動的主要結果(對系統和專業人士來說)-專業工作的產品(文字、簡報、表格)只是建構這個活動本體的一個原因。與產品(文本)連結在一起的不是本體,而是被理解為在特定本體中產生的物件的文本。
  4. 本體必須被理解為特定活動的本體;有多少活動就有多少本體。

因此,主要結論是:Web 3.0 是從以網站為中心的網路到以語意使用者為中心的網路的過渡-從具有隨機配置內容的網頁網路到組合成無限數量的群集本體的獨特物件的網路。從技術角度來看,Web 3.0是一套線上服務,提供輸入、編輯、搜尋和顯示任何類型內容的全套工具,同時提供使用者活動的本體化,並透過它提供內容的本體化。

亞歷山大·博爾達喬夫,2012-2015

來源: www.habr.com

添加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