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一代中繼計算機

被遺忘的一代中繼計算機

在我們的 上一篇文章 描述了使用繼電器電路控制的自動電話交換機的興起。這次我們想談談科學家和工程師如何在第一代(現已被遺忘的)數位計算機中開發繼電器電路。

接力巔峰

如果你還記得的話,繼電器的操作基於一個簡單的原理:電磁體操作金屬開關。中繼的想法是由1830年代幾位博物學家和電報行業的企業家獨立提出的。然後,在 XNUMX 世紀中葉,發明家和機械師將繼電器變成了電報網絡中可靠且不可或缺的組件。正是在這個領域,繼電器的壽命達到了頂峰:它被小型化,一代又一代的工程師在接受數學和物理方面的正式培訓的同時創造了無數的設計。

1870世紀初,不僅自動交換系統,幾乎所有電話網路設備都包含某種類型的繼電器。電話通訊最早的應用之一可以追溯到 XNUMX 年代的手動總機。當使用者轉動電話手柄(磁力手柄)時,訊號會傳送到電話交換機,打開攪拌機。消隱器是一種繼電器,當觸發時,金屬擋板會落在電話接線員的交換台上,表示有來電。然後年輕的操作員將插頭插入連接器,繼電器復位,之後可以再次抬起擋板,擋板被電磁鐵保持在這個位置。

兩位貝爾工程師寫道,到 1924 年,典型的手動電話交換機已為約 10 個用戶提供服務。她的設備包含40-65個繼電器,其總磁力「足以舉起10噸」。在具有機器交換機的大型電話交換機中,這些特性乘以兩倍。整個美國電話系統使用了數百萬個中繼器,隨著電話交換機的自動化,中繼器的數量不斷增加。一個電話連接可以由幾個到數百個中繼提供服務,具體取決於所涉及的電話交換機的數量和設備。

貝爾公司的製造子公司西部電氣的工廠生產種類繁多的繼電器。工程師們進行瞭如此多的修改,以至於最先進的狗飼養者或鴿子飼養者都會羨慕這種多樣性。優化了繼電器的運作速度和靈敏度,並縮小了尺寸。 1921年,西電公司生產了近5萬個繼電器,共有3種基本類型。最受歡迎的是 E 型通用繼電器,這是一種扁平的、幾乎是矩形的設備,重幾十克。大多數情況下,它是由沖壓金屬部件製成的,也就是說,它的生產技術先進。外殼可以保護觸點免受灰塵和來自相鄰設備的感應電流的影響:通常,繼電器彼此靠近地安裝在具有數百上千個繼電器的機架中。總共開發了 XNUMX 種 E 型變體,每種都有不同的繞組和觸點配置。

很快地這些繼電器開始用於最複雜的開關。

座標換向器

1910 年,皇家電報公司(Royal Telegrafverket)的一名工程師 Gotthilf Betulander 產生了一個想法。皇家電報公司是一家控制著瑞典大部分電話市場(幾十年來幾乎全部)的國營公司。他相信,透過建造完全基於繼電器的自動交換系統,可以大大提高 Telegrafverket 的營運效率。更準確地說,在繼電器矩陣上:連接到電話線的鋼棒網格,在鋼棒的交叉點有繼電器。與基於滑動或旋轉觸點的系統相比,此開關應該更快、更可靠、更容易維護。

此外,Betulander 提出了可以將系統的選擇和連接部分分離成獨立的繼電器電路的想法。系統的其餘部分應該僅用於建立語音通道,然後被釋放來處理另一個呼叫。也就是說,貝圖蘭德提出了一個後來被稱為「共同控制」的想法。

他把儲存來電號碼的電路稱為「錄音機」(另一個名詞是暫存器)。尋找並「標記」網格中可用連接的電路稱為「標記」。作者為他的系統申請了專利。斯德哥爾摩和倫敦出現了幾個這樣的電台。 1918 年,貝圖蘭德了解到美國的一項創新:坐標開關,由貝爾工程師約翰·雷諾茲 (John Reynolds) 在五年前發明。這個開關與 Betulander 的設計非常相似,但它使用了 n +米 服務中繼 n +米 矩陣節點,方便電話交換機的進一步擴展。進行連接時,保持桿夾住琴弦“手指”,選擇桿沿著矩陣移動以連接另一個呼叫。第二年,Betulander 將這個想法融入他的開關設計中。

但大多數工程師認為 Betulander 的創作很奇怪,而且太複雜。當需要選擇一個交換系統來實現瑞典最大城市網路的自動化時,Telegrafverket 選擇了愛立信開發的設計。 Betulander 交換器僅用於農村地區的小型電話交換機:繼電器比愛立信交換器的電動自動化更可靠,每個交換機不需要維護技術人員。

不過,美國電話工程師對此事卻有不同看法。 1930 年,貝爾實驗室的專家來到瑞典,「對座標開關模組的參數印象深刻」。當美國人回來後,他們立刻開始研究所謂的第一座標系,取代大城市的面板開關。到 1 年,紐約安裝了兩個這樣的系統。它們很快就成為城市電話交換機的標準設備,直到 1938 多年後電子交換機取代了它們。

X-Switch No. 1 最有趣的組件是貝爾開發的一種新的、更複雜的標記。其目的是透過多個相互連接的座標模組,尋找從主叫方到被叫方的自由路由,從而建立電話連接。標記者還必須測試每個連線的忙/閒狀態。這需要應用條件邏輯。正如歷史學家羅伯特·查普伊斯所寫:

該選擇是有條件的,因為只有當自由連接提供對具有到下一級的自由連接作為其輸出的網格的存取時,才會保留自由連接。如果多組連線滿足所需條件,則「優先邏輯」會選擇最少的連線之一...

座標轉換是技術思想交叉融合的一個很好的例子。 Betulander 創建了他的全繼電器開關,然後用雷諾開關矩陣對其進行了改進,並證明了最終設計的性能。 AT&T 工程師後來重新設計、改進了這種混合交換機,並創建了 1 號坐標系統。該系統隨後成為兩台早期計算機的組件,其中一台現在被稱為計算史上的里程碑。

數學勞動

為了了解繼電器及其電子同類產品如何以及為何幫助計算發生革命性變化,我們需要短暫涉足微積分世界。在此之後,為什麼存在計算流程最佳化的隱藏需求就會變得清晰。

到20世紀初,整個現代科學和工程體係都建立在數千人進​​行數學計算的基礎上。他們被稱為 電腦 (電腦) [為了避免混淆,該術語將在整個文本中使用 計算機。 - 筆記。車道]。早在 1820 年代,查爾斯·巴貝奇 (Charles Babbage) 就創建了 差分機 (儘管他的機構有意識形態上的前輩)。它的主要任務是自動建立數學表,例如用於導航(透過 0 度、0,01 度、0,02 度等的多項式近似計算三角函數)。天文學對數學計算也有很大的需求:需要處理天球固定區域中望遠鏡觀測的原始結果(取決於觀測的時間和日期)或確定新物體的軌道(例如,哈雷彗星)。

自巴貝奇時代以來,對計算機器的需求增加了許多倍。電力公司需要了解具有極其複雜動態特性的骨幹輸電系統的行為。貝塞麥鋼砲能夠將砲彈投擲到地平線上(因此,由於對目標的直接觀察,它們不再瞄準),需要越來越精確的彈道表。涉及大量數學計算(例如最小二乘法)的新統計工具越來越多地在科學和不斷發展的政府機構中使用。大學、政府機構和工業公司中出現了計算部門,這些部門通常會招募女性。

機械計算器只是讓計算問題變得更容易,但並沒有解決問題。計算器加快了算術運算的速度,但任何複雜的科學或工程問題都需要數百或數千次運算,每一次運算都必須由(人類)計算器手動執行,並仔細記錄所有中間結果。

有幾個因素促成了解決數學計算問題的新方法的出現。年輕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在晚上痛苦地計算自己的任務,希望讓自己的手和眼睛休息一下。專案經理被迫為眾多計算機的工資支付越來越多的錢,特別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最後,許多先進的科學和工程問題很難手動計算。所有這些因素導致了一系列電腦的誕生,這些電腦的開發工作是在麻省理工學院 (MIT) 電氣工程師萬尼瓦爾·布希 (Vannevar Bush) 的領導下進行的。

差異分析儀

到目前為止,歷史往往是客觀的,但現在我們將開始更多地談論具體的人。面板開關、E 型繼電器和基準標記電路的創造者聲名大噪。甚至關於他們的傳記軼事也沒有留存下來。他們生活的唯一公開證據是他們創造的機器的化石殘骸。

我們現在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們及其過去。但我們將不再見到那些在家裡的閣樓和工作坊辛勤工作的人——莫爾斯和韋爾、貝爾和沃森。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英雄發明家的時代幾乎結束了。湯瑪斯愛迪生可以被認為是過渡性人物:在他的職業生涯之初,他是一名受僱的發明家,最後他成為了一家「發明工廠」的老闆。那時,最著名的新技術的開發已經成為大學、企業研究部門、政府實驗室等組織的領域。我們在本節中討論的人就屬於此類組織。

例如,萬尼瓦爾·布希。 1919 年,29 歲的他來到麻省理工學院。 20多年後,他成為影響美國參加二戰並幫助增加政府資助的人之一,這永遠改變了政府、學術界和科學技術發展之間的關係。但就本文而言,我們感興趣的是布希實驗室在 1920 年代中期開發的一系列機器,旨在解決數學計算問題。

麻省理工學院最近從波士頓市中心搬到了劍橋查爾斯河畔,與工業界的需求緊密結合。布希本人除了教授職位外,還在電子領域的幾家企業中擁有經濟利益。因此,引導布希和他的學生研究新型計算設備的問題起源於能源產業,這一點也就不足為奇了:模擬尖峰負載條件下輸電線路的行為。顯然,這只是電腦眾多可能的應用之一:到處都在進行繁瑣的數學計算。

Busch 和他的同事首先製造了兩台稱為產品積分器的機器。但麻省理工學院最著名、最成功的機器是另一台—— 微分分析儀,於1931年完成。他解決了電力傳輸問題,計算了電子軌道、地球磁場中宇宙輻射的軌跡等等。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因需要計算能力,在 1930 世紀 XNUMX 年代創建了數十種差分分析儀的副本和變體。有些甚至來自Meccano(該品牌的美國兒童拼搭套裝的英文版本) 安裝套件).

差分分析儀是一台模擬計算機。使用旋轉金屬棒計算數學函數,每個金屬棒的旋轉速度反映了一些定量值。馬達驅動一根獨立的桿-一個變數(通常代表時間),該桿又透過機械連接轉動其他桿(不同的微分變數),並根據輸入的轉速計算出一個函數。計算結果以曲線的形式畫在紙上。最重要的組件是積分器——像圓盤一樣旋轉的輪子。積分器可以計算曲線的積分,而無需繁瑣的手動計算。

被遺忘的一代中繼計算機
微分分析儀。整體模組 - 帶有凸起的蓋子,視窗側面有計算結果的表格,中間 - 一組計算棒

分析儀組件均不包含離散開關繼電器或任何數位開關。那我們為什麼要談論這個設備呢?答案是 第四 家庭用車。

1930 世紀 1936 年代初,布希開始向洛克斐勒基金會尋求資金,以進一步開發分析儀。基金會自然科學負責人華倫‧韋弗最初並不相信。工程不是他的專業領域。但布希吹捧他的新機器在科學應用方面具有無限的潛力,尤其是在韋弗最喜歡的專案——數學生物學方面。布希還承諾對分析儀進行多項改進,包括“將分析儀從一個問題快速切換到另一個問題的能力,就像電話總機一樣。” 85 年,他的努力獲得了 XNUMX 美元的獎勵,用於創建一種新設備,該設備後來被稱為洛克菲勒微分分析儀。

作為一台實用的計算機,這款分析儀並不是一個很大的突破。布希成為麻省理工學院副校長兼工程學院院長後,無法投入太多時間指導開發。事實上,他很快就退出了,並擔任華盛頓卡內基研究所主席。布希感覺到戰爭即將來臨,他有一些可以滿足軍隊需求的科學和工業想法。也就是說,他想更接近權力中心,在那裡他可以更有效地影響某些問題的解決。

同時,新設計提出的技術問題也得到了實驗室工作人員的解決,他們很快就開始轉向研究軍事問題。洛克斐勒機器直到 1942 年才完工。軍方發現它對於在線生產火砲彈道表很有用。但很快這個設備就完全黯然失色了 數位的 計算機——不是將數字表示為物理量,而是使用開關位置來抽像地表示。恰巧洛克斐勒分析儀本身就使用了相當多類似的開關,由繼電器電路組成。

香農

1936年,克勞德·香農只有20歲,但他已經從密西根大學畢業,獲得了電機工程和數學學士學位。他是透過釘在佈告欄上的傳單被帶到麻省理工學院的。萬尼瓦爾·布希正在尋找一名新助理來從事微分分析儀的工作。香農毫不猶豫地提交了申請,並很快在新設備開始成型之前致力於解決新問題。

香農與布希完全不同。他既不是商人,也不是學術帝國的締造者,更不是管理者。他一生都熱愛遊戲、謎題和娛樂:西洋棋、雜耍、迷宮、密碼。和他那個時代的許多人一樣,香農在戰爭期間致力於嚴肅的事業:他根據一份政府合約在貝爾實驗室擔任職務,這保護了他虛弱的身體免遭徵兵。在此期間,他對火控和密碼學的研究反過來又導致了資訊理論的開創性工作(我們不會觸及)。 1950 年代,隨著戰爭及其後果的平息,香農回到麻省理工學院任教,並將空閒時間花在消遣上:專門使用羅馬數字的計算器;一台機器,當它打開時,就會出現一個機械手臂,並關閉機器。

香農遇到的洛克菲勒機器的結構在邏輯上與 1931 年分析儀的結構相同,但它是由完全不同的物理組件建構的。布希意識到舊機器中的桿和機械齒輪降低了其使用效率:為了進行計算,必須安裝機器,這需要熟練機械師花費大量工時。

新的分析儀消除了這個缺點。它的設計不是基於帶有桿的桌子,而是基於交叉盤換向器,這是貝爾實驗室捐贈的剩餘原型。每個整體模組不是從中心軸傳輸動力,而是由電動馬達獨立驅動。要配置機器來解決新問題,只需在座標矩陣中配置繼電器以所需順序連接積分器就足夠了。打孔磁帶閱讀器(從另一種電信設備,捲軸電傳打字機借用)讀取機器的配置,繼電器電路將來自磁帶的信號轉換為矩陣的控制信號- 這就像在集成商之間建立一系列電話呼叫一樣。

新機器不僅比其前身更快、更容易設置,而且更快、更準確。她可以解決更複雜的問題。今天,這台電腦可能被認為是原始的,甚至是奢侈的,但在當時的觀察者看來,它似乎是某種偉大的——或者也許是可怕的——智能在工作:

基本上,它是一個數學機器人。電動自動機的設計不僅是為了減輕人腦繁重的計算和分析負擔,也是為了解決和解決頭腦無法解決的數學問題。

香農專注於將紙帶上的資料轉換為「大腦」的指令,而繼電器電路負責這項操作。他注意到電路的結構與他在密西根研究生院學習的布林代數的數學結構之間的對應關係。這是一個代數,其操作數是 真假,並由運營商 - 與、或、非 等邏輯語句對應的代數。

1937 年夏天,香農在曼哈頓貝爾實驗室(思考繼電器電路的理想場所)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後撰寫了題為“繼電器和開關電路的符號分析”的碩士論文。香農的論文與艾倫·圖靈前一年的工作一起構成了計算科學的基礎。

被遺忘的一代中繼計算機
在 1940 年代和 1950 年代,香農建造了幾台電腦/邏輯機器:THROBAC 羅馬微積分計算器、國際象棋殘局機和Theseus,一個機電滑鼠在其中移動的迷宮(如圖)

香農發現命題邏輯方程式系統可以直接機械地轉換為繼電器開關的物理電路。他總結道:「實際上,任何可以使用文字以有限數量的步驟描述的操作 如果、與、或 等等,可以使用繼電器自動執行。”例如,兩個受控開關繼電器串聯形成邏輯 И:只有當兩個電磁鐵都啟動以閉合開關時,電流才會流過主線。同時兩個繼電器並聯形式 OR:電流流經主電路,由其中一個電磁體啟動。這種邏輯電路的輸出反過來可以控制其他繼電器的電磁體,以產生更複雜的邏輯運算,例如(A И B)或(C И G)。

香農以附錄總結了他的論文,其中包含使用他的方法創建的電路的幾個示例。由於布林代數的運算與二進制的算術運算(即使用二進制數)非常相似,因此他展示瞭如何將繼電器組裝成“二進制電加法器”——我們稱之為二進制加法器。幾個月後,貝爾實驗室的一位科學家在他的廚房桌上建造了這樣一個加法器。

史蒂比茨

1937 年 XNUMX 月一個漆黑的夜晚,曼哈頓貝爾實驗室總部數學部的研究員喬治·斯蒂比茨 (George Stibitz) 帶回了一套奇怪的設備。乾電池、硬體面板上的兩個小燈以及垃圾桶中發現的幾個扁平 U 型繼電器。透過添加幾根電線和一些垃圾,他組裝了一個設備,可以將兩個一位數的二進制數(由輸入電壓的存在或不存在表示)相加,並使用燈泡輸出一個兩位數:XNUMX代表開,XNUMX代表開。為關閉。

被遺忘的一代中繼計算機
二進制斯蒂比茨加法器

史蒂比茨是一名物理學家,他被要求評估繼電器磁體的物理特性。他以前根本沒有使用繼電器的經驗,因此他開始研究繼電器在貝爾電話電路中的使用。喬治很快就注意到一些電路和二元算術運算之間的相似之處。出於好奇,他在廚房的桌子上組裝了他的副業項目。

起初,史蒂比茨涉足繼電器並沒有引起貝爾實驗室管理層的興趣。但在 1938 年,研究小組的負責人問喬治,他的計算器是否可以用於複數的算術運算(例如 a+bi哪裡 i 是負數的平方根)。事實證明,貝爾實驗室的幾個計算部門已經在抱怨,因為他們必須不斷地對這些數字進行乘法和除法。在桌上型計算機上,乘以複數需要四次算術運算,除法則需要 16 次運算。史蒂比茨表示他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並設計了一個用於此類計算的機器電路。

最終的設計由電話工程師 Samuel Williams 以金屬形式體現,被稱為複數計算機(或簡稱為複雜計算機),於 1940 年推出。使用450個繼電器進行計算,中間結果儲存在XNUMX個座標開關中。使用滾動電傳打字機輸入和接收資料。貝爾實驗室各部門安裝了三台這樣的電傳打字機,顯示對運算能力的巨大需求。繼電器、矩陣、電傳打字機——從各方面來說,它都是貝爾系統的產品。

複雜電腦的輝煌時刻出現在 11 年 1940 月 400 日。史蒂比茨在達特茅斯學院舉行的美國數學會會議上發表了一份關於電腦的報告。他同意在那裡安裝一台電傳打字機,透過電報連接到 XNUMX 公里外曼哈頓的複雜電腦。有興趣的人可以使用電傳打字機,在鍵盤上輸入問題的條件,然後看看電傳打字機如何在不到一分鐘的時間內神奇地列印出結果。測試新產品的人中有約翰·莫奇利 (John Mauchly) 和約翰·馮·諾伊曼 (John von Neumann),他們每個人都將在繼續我們的故事中發揮重要作用。

與會者看到了未來世界的一瞥。後來,電腦變得如此昂貴,以至於管理員再也不能讓它們閒置,而用戶則在管理控制台前搔著下巴,不知道接下來要輸入什麼。在接下來的 20 年裡,科學家將考慮如何建立通用計算機,即使在處理其他事情時,它也將始終等待您向其中輸入資料。又過了 20 年,這種互動式運算模式才成為主流。

被遺忘的一代中繼計算機
Stiebitz 在 1960 年代開發了達特茅斯互動終端。達特茅斯學院是互動式計算領域的先驅。 1964年施蒂比茨成為大學教授

令人驚訝的是,儘管複雜計算機解決了許多問題,但按照現代標準,它根本不是計算機。它可以對複數執行算術運算,並可能解決其他類似的問題,但不能解決通用問題。它是不可編程的。他無法隨機或重複執行操作。它是一款能夠比其前身更好地執行某些計算的計算器。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貝爾在斯蒂比茨的領導下創建了一系列計算機,稱為模型II、模型III和模型IV(複雜計算機因此被命名為模型I)。其中大多數是應國防研究委員會的要求建造的,該委員會的領導者不是別人,正是萬尼瓦爾·布希。 Stibitz 在功能多樣性和可程式性方面改進了機器的設計。

例如,彈道計算器(後來的Model III)就是為了防空火控系統的需要而開發的。它於 1944 年在德克薩斯州布利斯堡投入使用。該設備包含 1400 個繼電器,可執行由環形紙帶上的指令序列確定的數學運算程序。單獨提供帶有輸入資料的磁帶,並單獨提供表格資料。這使得無需實際計算即可快速找到三角函數等的值。貝爾工程師開發了特殊的搜尋電路(搜尋電路),可以向前/向後掃描磁帶並搜尋所需表值的位址,而不管計算如何。 Stibitz 發現他的 Model III 電腦日夜不停地點擊繼電器,取代了 25-40 台電腦。

被遺忘的一代中繼計算機
貝爾 III 型繼電器架

Model V 汽車不再有時間服兵役。它變得更加通用和強大。如果我們評估它所取代的電腦數量,那麼它大約是 Model III 的十倍。具有9個繼電器的多個計算模組可以接收來自多個站的輸入數據,用戶在這些站中輸入不同任務的條件。每個這樣的站都有一個用於資料輸入的磁帶閱讀器和五個用於指令的磁帶閱讀器。這使得在計算任務時可以從主磁帶呼叫各種子程式。主控制模組(本質上是作業系統的類似物)根據計算模組的可用性在計算模組之間分配指令,並且程式可以執行條件分支。它不再只是一個計算器。

奇蹟之年:1937

1937 年可以被認為是計算歷史上的轉捩點。那一年,香農和史蒂比茨注意到繼電器電路和數學函數之間的相似之處。這些發現促使貝爾實驗室創建了一系列重要的數位機器。這是一種 適應 - 甚至替代 - 當一個普通的電話中繼器在不改變其物理形式的情況下,成為抽象數學和邏輯的體現。

同年1月號刊物 倫敦數學會會刊 發表了英國數學家阿蘭·圖靈的文章“論與 解決問題「(關於可計算的數字,及其對 Entscheidungs 問題的應用)。它描述了一種通用計算機:作者認為它可以執行邏輯上與人類計算機的操作等效的操作。去年進入普林斯頓大學研究所的圖靈也對繼電器電路很感興趣。而且,和布希一樣,他也擔心與德國日益增長的戰爭威脅。因此,他承擔了一個額外的密碼學計畫——一個可用於加密軍事通訊的二進位乘法器。圖靈用在大學機械車間組裝的繼電器建造了它。

同樣在 1937 年,霍華德艾肯 (Howard Aiken) 正在考慮開發一種自動計算機。艾肯是哈佛大學電機工程專業的研究生,他僅使用機械計算器和印刷的數學表格書籍進行了相當多的計算。他提出了一個可以消除這個例程的設計。與現有的計算設備不同,它應該自動且循環地處理流程,使用先前計算的結果作為下一個計算的輸入。

同時,在日本電氣公司,電信工程師 Akira Nakashima 自 1935 年以來一直在探索繼電器電路與數學之間的關聯。最後,在 1938 年,他獨立證明了繼電器電路與布林代數的等價性,這是香農一年前發現的。

在柏林,前飛機工程師康拉德·祖斯 (Konrad Zuse) 厭倦了工作中無休止的計算,正在尋找資金來建造第二台電腦。他無法讓他的第一個機械設備 V1 可靠地工作,因此他想製作一台中繼計算機,並與他的朋友、電信工程師 Helmut Schreyer 共同開發。

電話中繼的多功能性、關於數理邏輯的結論、聰明人擺脫令人麻木的工作的願望——所有這些交織在一起,導致了新型邏輯機器的想法的出現。

被遺忘的一代

1937 年的發現和發展的成果需要數年時間才能成熟。戰爭被證明是最強大的肥料,隨著它的出現,中繼電腦開始出現在任何有必要的技術專業知識的地方。數理邏輯成為電機工程藤蔓的網格。新形式的可程式計算機出現了——現代計算機的第一個草圖。

除了施蒂比茨的機器之外,到 1944 年,美國還擁有哈佛 Mark I/IBM 自動序列控制計算器 (ASCC),這是艾肯提議的結果。雙重名稱的出現是由於學術界和工業界之間關係的惡化:每個人都聲稱擁有該設備的權利。 Mark I/ASCC使用繼電器控制電路,但主要運算單元是基於IBM機械計算器的架構。該車輛是為了滿足美國造船局的需要而製造的。它的繼任者 Mark II 於 1948 年開始在海軍試驗場運行,其所有操作完全基於繼電器(13 個繼電器)。

戰爭期間,祖斯建造了幾台中繼計算機,並且變得越來越複雜。 V4 的巔峰之作是 V1950,它與 Bell Model V 一樣,包括呼叫子程式和執行條件分支的設定。由於日本材料短缺,直到日本從戰爭中恢復過來之前,中島和他的同胞的設計都沒有用金屬實現。 20年代,新成立的對外貿易工業部資助製造了兩台繼電器機,其中第二台是擁有XNUMX萬個繼電器的龐然大物。參與創作的富士通也開發了自己的商業產品。

如今,這些機器幾乎完全被遺忘了。記憶中只剩下一個名字-ENIAC。被遺忘的原因與它們的複雜性、能力或速度無關。科學家和研究人員發現的繼電器的計算和邏輯特性適用於任何可以充當開關的設備。於是碰巧又出現了另一個類似的設備—— 電子 運轉速度比繼電器快數百倍的開關。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計算史上的重要性應該已經顯而易見了。最可怕的戰爭成為電子機器發展的動力。它的推出釋放了克服電子開關明顯缺點所需的資源。機電計算機的統治是短暫的。就像泰坦一樣,他們也被自己的孩子推翻了。與繼電器一樣,電子開關也源自於電信業的需求。為了找出它的來源,我們必須將我們的歷史倒回無線電時代初期的那一刻。

來源: www.habr.com

添加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