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在與中國的問題出現之前,越南就已成為電子製造商的“避風港”

最近,對於那些發現自己受制於政治局勢的製造商來說,考慮逃離中國的「逃生路線」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 如果在華為的問題上,美國當局還能減輕對盟友的壓力,那麼即使更新人事,對中國進口產品的依賴也會讓美國領導層感到擔憂。 在近幾個月的資訊攻擊衝擊下,一般人可能會有這樣的印象:製造商正在緊急將企業遷出中國,而這種遷移對他們來說利潤並不高。

在網站頁面上發布 電子工程專輯在ESM China上首次亮相,清楚地表明中國經濟的成長和製造業工人的平均收入早已使中國週邊地區成為新企業建設的有吸引力的地點。 特別是,光是去年,越南就吸引了約35億美元的外國投資。 在當地經濟中,約30-40%的營業額來自國家參與的部門,高達60-70%的營業額由外資參與的私人企業控制。 2010年,越南與太平洋地區其他99個國家簽署協議,允許這些國家之間XNUMX%的貿易免關稅。 值得注意的是,加拿大和墨西哥也成為該協議的締約方。 越南也與歐盟建立了適用關稅的優惠制度。

科技業的公司在越南組織生產時,自獲得第一筆利潤之日起四年內免稅;在接下來的九年裡,他們以減半稅率納稅。 這些公司可以將沒有越南原產地的類似生產設備和零件進口到該國,而無需繳納關稅。 最後,越南的平均薪資比中國大陸低三倍,土地成本也更低。 這一切決定了外國公司建立新企業的經濟優勢。

甚至在與中國的問題出現之前,越南就已成為電子製造商的“避風港”

中國週邊還有其他國家具有有吸引力的商業條件。 例如,在馬來西亞,半導體測試和封裝設施早已建立。 例如,Intel 和 AMD 的一些中央處理器正是在這裡呈現成品形式。 誠然,某些行業的地方立法要求強制組成合資企業,其中外國投資者的股份不得超過50%。 誠然,電子產品的生產是一項優惠活動,外國投資者可以保留所有股份。

在印度,中國智慧型手機品牌的生產集中度越來越高。 保護性進口關稅迫使中國投資者在印度建立生產設施,但當地智慧型手機市場仍在積極成長,並且正在取得回報。 還有一些具體的不便之處——這裡現成的工業基礎設施比中國差得多,因此許多投資者寧願購買土地從頭開始建立企業。 一般來說,大公司更喜歡生產的地理多元化,因為這使他們能夠保護自己的業務免受集中在一個地區的經濟和政治威脅。



來源: 3dnews.ru

添加評論